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扶贫移民 >

"扶贫车间"让农民增收"有‘金’无险"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0-09-20 11:54

“罗秀、冯芳两人,都是低收入户,在‘扶贫车间’,他们到月就拿工资,每月都在2000元以上,这就叫无风险就业。”8月29日,泗阳县王集镇赵陈村加工点赵红艳说。

赵陈村的“扶贫车间”是泗阳瑞宇工艺品厂设立的,主要是来料加工毛绒宠物玩具,现有员工30余人,都是本村低收入户家庭成员和留守妇女。“扶贫车间”,既解决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问题。

像赵陈村这样的“扶贫车间”,已成为泗阳乡村扶贫的“标配”。作为全国“扶贫车间”的发源地。泗阳早在2012年就创新提出“车间扶贫”的独特思路。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说,低收入群体中,绝大多数无就业门路、无创业项目、无一技之长,也无法离家外出赚钱。县里转换扶贫思维,创新扶贫模式,动员县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扶贫,在乡村建设“扶贫车间”,把扶贫岗位送到低收入户家门口。在卢集镇郝桥村,有个捷锋帽业设立的“扶贫车间”,从事帽舌、绗线和线头加工,本村50名妇女在这里务工。其中低收入家庭15人,月薪3000元左右,最高达5000元。“扶贫车间”不仅解决了低收入户增收问题,每年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六组的宋彩英,丈夫残疾,小孩上学。自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宋彩英就在这里上班,月薪4000元左右,实现了带孩子、上班赚钱“两不误”。

自身底子差,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折腾损失,是低收入户的共同特点。“扶贫车间”不需要低收入户考虑资金、技术、生产和销售,只要有劳动能力就能实现无风险赚钱,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庄圩乡王码村“扶贫车间”里,墙上写着“在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小”的大红标语,126个女工正在缝制足球。“扶贫车间”负责人石巧介绍,缝制足球分为斗小片、装胆、封口三道工序,员工慢的每月千把块钱,快的每月赚四五千块钱。正在斗小片的王码村村民尹小荣说,“缝一个足球十几块钱,一个小时能缝一个,正常上班一百多块钱一天,每月能拿三千多块钱。”王码村党支部书记庄恒千介绍,村里建设“扶贫车间”,引进足球加工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村民奔小康步伐,目前就业的126人中,有22个建档立卡户,村民在这里上班,做一个得一个钱,是真正的无风险赚钱。

设立在村头的“扶贫车间”,多数为“三来一加”项目,租用村标准化厂房或闲置校舍。这些项目技术含量低,村民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就能上岗,实现了富民、壮村的双重效果。如今在泗阳,企业建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总数近110个,3200多低收入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和无风险赚钱。王集镇庄黄村的“扶贫车间”,出租给江苏格湘雅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经营,从事儿童纺织用品生产,吸纳庄永贵、赵寒梅、陈从如、陈亮等22个低收入户就业,月工资5000元左右。庄黄村党支部书记成峰说,“扶贫车间”,不仅帮低收入户增加了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让村民树立了自强不息、主动脱贫的信心。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