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旅游景点 >

“藏”在江南乡村里的小集镇

来源:xiaohei  2022-03-08 19:58

  从枫泾镇韩坞村村委会出发,步行不到两分钟,一个颇具烟火气的小集镇便豁然眼前。白墙黛瓦、青石小路、镂空木窗……走进这个“藏”在江南乡村里的小集镇,扑面而来一股浓烈的古朴气息。

  韩坞村,接壤松江区,韩坞集镇连同所在的村,位于花开海上生态园与正在建设中的乐高乐园之间,地理位置赋于了这片土地未来可期的生机与可能,但他的历史同样值得挖掘,最近更有了新发现。

  在历史上,韩坞早有名气。清乾隆年间,也就是距今二三百年前,据乾隆《金山县志》记载,韩坞已有小集镇,称“韩家坞市”。

  韩家二字好理解,当时当地韩家很有影响,故得名。我们翻阅现在的《韩坞村志》,发现韩姓尚有几十号人。“坞”则有多解,最合适的解释应与地理相关,地势上来说,四周高而当中凹。

  韩坞为啥这么会“凹造型”呢?与历史上这里曾是泖湖所在地有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泖湖流至韩坞,称作大泖,这片自然大湖风光秀美,诗意野趣,因湖水变迁,阻隔交通,也给韩坞人添了不少麻烦。

  韩坞人则顺应自然,靠湖吃湖。在这片水域上,动植物是丰美的,商船游曳,渔民穿梭其间,渐渐地,大泖中的一片地方,成为后来水陆交通要道,这就是——韩家坞。

  有传韩家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后裔,故1990年《金山县志》编者在描述“韩坞”时采用了老百姓的传言:“相传宋韩世忠在此屯兵,故得名韩坞”。

  韩世忠是与岳飞齐名的人物,不仅是打胜多场大仗的战神,也是一位会写文章的朋友,他是否在此屯兵,暂且不说,但韩世忠时代所用的“韩瓶”倒是在韩坞发现过。

  据悉,1957年,斜塘港兴修水利,有人发现了一只完整的韩瓶,后来放到了兴塔乡乡志办公室里。沿着这个线索,经过最近几年,经专家们不断勘探,在韩坞又发现了不少破碎的瓶瓶罐罐,这些东西在一般人眼中,形同“垃圾”,而在专家通过比对后发现,这里藏着另一个“韩坞”。

  最早的“韩坞”,是一个约2000年前,周朝时期的人们在此形成的聚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吴人越人的祖先,在此以水为生、纺织葛麻、种桑养蚕,外出可狩猎,归来可到此“大居”休闲娱乐……

  触摸那些或红、或赭,或灰的陶片,其中一只残存的陶器构件——牛鼻把手的工艺,似能解读先人的智慧。此外,还有吴越文化特征的绳纹、席纹、方纹等,有的是出自烧煮东西的“鬶”,而鬶则是象征中华文明“鼎”的先行者,看着这些被浸润时光的残片,仿佛有了和祖先对话的意念。

  斗转星移,随着生态变化、地理变迁等原因,这批人或迁徙、或四散……

  而有意思的是,到了唐宋时期,又有一批人在韩坞生活,通过他们的建设,这里重新“闹猛”起来。当然,1000年前的日子不比2000年前日子,生活明显改善,这些韩坞人的食用器有了唐三彩的光泽,被当时的“高工”上了谜一般的釉彩,有碎裂之美,却无碎裂之痕,温润如玉,赏心悦目。

  时光再往近处走,这就来到了明代大孝子徐亿的时代。徐孝子驾船带父母躲倭寇,遇倭寇勇敢击杀,父母脱落入水几天,终于救了上来,父母生病他照顾体贴入微,双亲过世后,他在墓边造草庐陪伴。徐亿之子徐亨亦有父风,所以人称“徐氏世孝”,为表彰这个好人,官方在韩家坞立“孝子坊”,而根据记载,生活在韩坞村的徐姓极可能是他的后代。

  到了清代以后,韩坞依靠水利之便,成为输送纺织品、大米、茶叶等商贸重要枢纽,官方设韩家坞汛、信柜等,由此我们也想到盛、顾、王、沈、朱、陈等这些大姓择居于此的往事。

  当然,作为地处湖荡之地的韩坞,幽野之境中,各个时代也不乏绿林好汉、农民军、抗日武装的身影,他们演绎的恩怨传奇,让人有如进入电影击节而叹的情节中。

  如今,老人口中的韩家坞集镇,年轻人渐渐简化叫了韩坞,今天,漫步这个不可多得的小集镇,我们能感受韩坞新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成果。

  韩坞在变,变得余韵不断,新意盎然。而韩坞内心不变的,盛放着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吴越千年基因!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