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热点频道 > 网络动态 >

“中国屏”在经历十余年的黑暗后强势崛起

来源:xiaohei  2021-01-03 06:53
  中国芯片的制造问题,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话不多说,下面用数字说话。
 
  先看大局面:东亚电子产业链
 
  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最多、也是顺差最大的两项商品分别是“电话机等通信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器”,翻译过来就是电话和电脑。这两个项目分别占中国对美出口额的13.8和9.7%(美方口径),总额约1200亿美元。
 
  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电脑/电话产量中的比例(《中国统计年鉴》、IDC、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产量单位:亿):
 
  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六成五的PC/平板电脑,以及几乎全部的手机(产/销量、《年鉴》/IDC统计口径问题,越南和印度也有个位数的份额)。
 
  事实上,自加入WTO以来,电脑和手机产能在持续不断转移到我国,不仅发达世界的产能流失殆尽,甚至连人力成本低于中国的东南亚和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也被中国血洗。
 
  如今,中国每年消费的PC和手机占全球的25-30%,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市场。但是“消费占比”相比起“生产占比”,实属小巫见大巫。中国每年巨量进口芯片、显示面板、基础电子原器件,加上自产部件,通过“富士康们”组装为成品,小部分自用、大部分供应全球。
 
  2017年,我国对外顺差最大的三个地区(单位:元,来源:海关总署)
 
  美国:1.87万亿人民币
 
  欧盟:8656亿人民币
 
  印度:3508亿人民币
 
  2017年,我国对外逆差最大的三个地区
 
  台湾地区:7533亿
 
  韩国:5047亿
 
  澳大利亚:3623亿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不能不承认如今韩国和台湾地区在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大陆去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芯片,大多就来自这两个在地缘上与我们“敌对”的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集成电路实力有多强?
 
  2017年第三季度,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占据全球内存(DRAM)市场的74.5%,两家公司在DRAM上单季营收143亿美元。此外,美国美光占21%,三家公司瓜分殆尽。
 
  闪存(NAND)市场方面,三星和海力士占47.1%,两家公司在NAND上单季营收71亿美元,剩下的份额由东芝、西数、英特尔、美光瓜分。
 
  韩国如今每个季度要生产价值214亿美元的内存/闪存,其中大部分进入中国,成为made in china电子产品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的实力则体现在芯片代工领域,世界前十芯片代工厂,台湾地区占了4家,总份额67.6%。其中台积电一家,年营收就达320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是大陆最大代工厂的10倍,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美国的几大芯片巨头中,英特尔自产,高通、博通和NVIDIA大都在台积电流片。于是,当oppo/vivo/小米进口高通芯片时,其大部分价值体现在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货物贸易出口,而少部分价值则体现为设计和知识产权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多数商业芯片,如华为海思麒麟系列,也是在台积电流片。
 
  综上,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货物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美国对韩台的逆差。哪怕中国完全放弃电子产品组装,将“富士康们”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美国的逆差也不会减少。
 
  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意图何在?
 
  其原因就是,中国大陆在过去十余年里,一方面把全球消费电子的组装制造环节基本全吸纳过来,而另一方面在零部件和终端品牌建设上不断突破——从山寨贴牌,到3家公司进入全球top5手机品牌,从每台苹果手机只赚几美元加工费,到成为iPhone零部件重要提供方。
 
  下图为全球top5手机厂商:
 
  零部件方面,欧菲光、汇顶科技、舜宇光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已是世界前列,vivo首推的屏下指纹采用汇顶方案,舜宇镜头模块应用到三星S9。苹果手机上来自中国大陆的零部件份额在过去5年中提升了一倍。
 
  虽然,韩国、台湾地区、日本,仍然在手机零部件上优势明显。但可以说,只要中国大陆一直占据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组装生产环节、占据下游品牌,就会不断向上夺取品牌份额,向下拓展零部件空间,早晚变成一个全产业链玩家,成为美国及其盟友们无法威胁的对象。
 
  于是,尽早阻止中国做大,通过贸易战和高关税逼迫消费电子生产环节移出中国,斩断中国把控整个产业链的“野心”,就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大选项。
 
  中国“缺芯少屏”和“缺芯少魂”
 
  近几天,主流媒体在评论中兴事件时,对中国电子产业的评价是“缺芯少魂”。而在5年前谈起类似话题时,更常用的一个词是“缺芯少屏”。因为当时中国不仅缺芯片,还缺显示面板。5-10年前,从电视到pc到手机,全球液晶面板基本被韩、台、日包揽,中国厂商的份额很小。
 
  而随着过去几年中国厂商的极速扩张,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产业,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极大缓解了我国“少屏”的问题。
 
  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方在9寸以上大尺寸LCD面板获得了21.7%的市场份额,超越LG的19.3%,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整个2017年的份额如下所示(BOE:京东方,Innolux:台湾群创,AUO:台湾友达)
 
  《中国开始在大面积LCD市场超越韩国厂商》
 
  据
 
  然而,在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尺寸面板领域,韩日厂商仍然占据优势,京东方只取得了6%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高端的OLED屏方面,三星占据绝对主导,而且短期内难有超越的可能。
 
  虽然和三星还有差距,但我国的显示面板产业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增长,已实属不易,起码不像芯片这样极大比例依赖进口。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2010年,京东方营收80亿,净亏损20亿。
 
  2017年,京东方前三季度营收694亿,净利润65亿。
 
  2012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503亿美元。
 
  2017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下降到301亿美元。
 
  如前文所说,中国占据了绝大部分电脑/手机产能,要想实现显示面板自给自足,就得自产绝大部分显示面板——也就意味着还要大幅压缩韩台日厂商的空间。
 
  下面是全球主要厂商LCD+LED总生产面积的对比情况,可以感受下大陆厂商和韩台日厂商的趋势对比。照此速度发展下去,5-10年后,台湾、日本厂商将被踢出一线梯队,韩国厂商则将逐渐退守尖端的OLED领域。届时,除韩系旗舰手机/旗舰电视外,中国面板厂商将可能实现对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屏幕的大包大揽。
 
  从“缺芯少屏”到“缺芯少魂”,一字之差,表明了我国在电子产业领域补齐短板的努力。既然我们在液晶面板上能成功实现后发追赶,那么芯片领域呢?我们在5-10年后能不能像液晶面板这样看到芯片进口量的显著下降?
 
  芯片:承载“国运”、“省运”、“市运”
 
  看多了数据和表格,我们再来看几项大工程。
 
  如上文所示,在日益流行的OLED面板领域,三星仍将在长时间内处于垄断地位。
 
  全球柔性oled市场规模在第三季度达到30.4亿美元,目前该领域最大的领头羊是三星,其占据了市场高达96.5%的份额,作为对比,排在第二名的是LG,占据了市场3.3%的份额。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