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资讯频道 > 上虞新闻 >

新时代奋斗者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不忘蓝色初心 当好渔民教授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6-24 11:04

蔚蓝的大海上,洒着金色的阳光。站在船艏,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戴小杰望向远方,目光坚定。有人说,他一点儿也不像大学教授,倒像是个渔民,他欣然接受。“因为渔民才最了解海洋、最能接近海洋,我也愿做一名渔民,凭我的努力去打开金枪鱼世界的大门。”

躬耕渔业研究三十载,戴小杰在大学教授、渔民两种角色间不断转换,不是在海上调研,就是飞往世界各地参加渔业谈判。再过些日子,他又要出海了,他与这抹蓝色已经不可分割——戴着的领带上印有鱼群图案;儿子也起名“振洋”,寓意振兴海洋。

图说:戴小杰教授在“淞航”号上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下同)

“在海上开展科学研究,本身就极具挑战,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条件越艰苦,越能激发我们研究的热情。”

戴小杰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出海时的窘状。1989年,他随学校“浦苓”号船前去捕鱿鱼,还没到东海就遇上了台风。船上的师生晕得七荤八素,戴小杰也不例外。“当时根本吃不下东西,吐出来的都是黄水,也没力气干活。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以后不干这个了。”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国远洋渔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戴小杰正是中国金枪鱼渔业的开拓者。1994年,他随团队赴西非参与金枪鱼钓项目。那会儿,中国刚开始在这个领域发展,如何捕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在船上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洗澡只能用海水冲后再用一小盆淡水擦一下,吃的是冷冻的菠菜和鲐鱼。”戴小杰回忆,“但有鱼我们就高兴。”捕上金枪鱼后,要立刻放血、杀死,去掉内脏并洗净;随后拿到零下30摄氏度的预备仓内用鼓风机吹,两天后再用水浸一下,为金枪鱼裹上一层冰衣,最后放入零下60摄氏度的冷冻仓。“这些我都干过,工作时必须穿着棉袄、靴子。”

2003年,戴小杰又作为观察员在公海上开展金枪鱼渔业资源调查。那时的他已经完全爱上了大海。“我在船上主要是搞调查,要对鱼进行测量和解剖,所以能收集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在之后的国际谈判中为维护我国渔业权益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蓝色的大海上,每天也发生着有趣的事儿。有时遇上两三百斤的鱼,就要和它斗智斗勇,需要很长时间周旋。有时候鱼已经上钩,但被海豚吃得只剩下鱼头,就很让人泄气。“目前我国金枪鱼钓钩主要有三种:圆形钩、J型钩和日式钓钩。”戴小杰告诉记者,“圆形钓钩的主要特征是在捕捞金枪鱼的同时,可以减少对海龟、鲨鱼等保护动物的伤害,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

图说:戴小杰手拿小翻车鱼

“科学研究是整个远洋渔业发展的核心,数据的收集是国际组织分配配额的重要依据。有了这些成果,我们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才能打好渔业权益的保护战。”

1996年6月,中国加入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开启了我国政府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序幕。作为金枪鱼专家,戴小杰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渔业组织谈判是在1999年。“我们都清楚,最首要的任务是确保中国的捕鱼权。”也正是在这次谈判中,戴小杰看到了与“先行者”之间的差距。要知道,“戴小杰们”面对的是欧美的专业团队,他们要么是外交官出身,要么是从事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的科学家。

必须要提升自我!为了拿到第一手数据资料,戴小杰每年都要走遍沿海各大港口码头、走访大量渔民,对我国渔业情况如数家珍。用戴小杰的话说,他的实验室就是各大洋。由于国际会议上用英语交谈,他逼迫自己每天收听英语新闻。“谈判中对方只会讲一次,你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2017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共同成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目前研究中心有约40人,覆盖中国参与的7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参加这些组织,很重要的就是维护国家的权益配额。”戴小杰告诉记者,“我国能够在中西太平洋取得捕捞权利,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履约,我们就无法捕鱼。”

渔权即海权!这些年来,戴小杰和所在团队代表中国参加了50多次渔业谈判,通过履约谈判,戴小杰为我国争取了金枪鱼捕捞配额,推动了我国金枪鱼渔业的发展。工作以来,他出海时间累计有5年之久,行程遍布六大洲三大洋,每年收集近千万条金枪鱼渔业数据。他的同事们说,当听到戴小杰洪亮的“我是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会议中方代表团的团长”时,大家都会安心不少。

图说:戴小杰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25届动物委员会会议

“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做为海洋大学的一名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我的职责所在。我相信,即将走出校园的他们,将会带着这份责任与信念,把梦想播撒到人生更广阔的大洋。”

每当有学生要开展金枪鱼课题的研究,学校的其他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推荐戴小杰。“我们能通过金枪鱼轮纹的疏密结构,发现金枪鱼生长速度的快慢。”在戴小杰的指点下,不少难题迎刃而解。

从教二十余载,戴小杰桃李满天下。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他仍然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刚入学时候,戴老师就告诉我们,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他很关心我们的学习,有时要出海前,他会召集我们了解科研进展。”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张嘉容说。有学生跟船出海不适应,想打退堂鼓,戴小杰就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坚持。得知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法出国交流学习,戴小杰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人脉,为两位品学兼优的年轻人找到了资助者。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卫平回忆起去年“淞航”号首航前的一个小细节,那会儿戴小杰出海回来没多久,本想让他歇歇,但又需要有权威的科学家“压阵”。犹豫间,江卫平拨通了戴小杰的电话,没等他开口,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没问题,我去!研究海洋的,不到一线去,怎么行?”

近年来,戴小杰先后获得“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201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所在的履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可他对这些并不在意,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站上国际舞台,成为素质过硬的后备军,继续为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奋斗。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