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古老的银行业,没赶上和支付宝、微信与时俱进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0-05-12 16:29

没想到95后引发的大瓜落在了老掉牙的银行上。

中信银行因为泄露知名脱口秀演员池子的银行流水,被银监会立案调查。几周前,活久见的史诗级大瓜——原油期货负价格的瓜,掉了几颗瓜子到中行原油宝上,中行可能要赔偿十几亿。

古老的银行业,没赶上和支付宝、微信与时俱进,该踩的雷还在踩着。

好多年前,我入行金融业的第一份工作在银行。入职第一天看的教育片是信息保密。哪怕离开电脑30秒,也一定要ctrl+alt+del锁屏;每刷卡过一道门,一定不能让人尾随。香港办公室去厕所的通道上有单独的门禁卡。最难受的是哪天忘了带厕所的门禁卡,这天就惨了,得站在厕所边上等熟人蹭进去。一直想不明白,去厕所的通道为什么要设单独的门禁,怕有人在厕所偷文件出去?但我相信一定是因为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分支行,在厕所里赔过好多钱,银行才设这个门禁的。

刚入职三个月没到,就碰到了一起疑似诈骗。一个人拿了德意志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开的三亿美金的信用证函件,来银行贷款1亿美金,说要在中国建芯片工厂。信用证上有公章有签字。但是这公司除了一网站什么信息都找不到。管信贷的师傅说,这可能是诈骗。

搞诈骗的,都是大生意。

来骗银行的多,冒充银行骗客户的也不少。几年前耳闻,有三五个人在陆家嘴寸土寸金的金茂大厦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挂上欧洲某某皇家银行上海代表处的名字,还真骗到了不少人的存款。

为什么各种诈骗、纠纷最后都和银行相关?因为银行是资金的集会地,钱多是非多。银行是赚风险控制的钱的。

池子的事情,在银行内部管理上,可能会叫作运营风险或者操作风险。它是因为实际负责运营账户信息的银行工作人员不合规操作,甚至有可能是工作人员被他人“软性收买”,导致银行的声誉受损。

中信银行有6万员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有44万员工。怎么保证每个人不出一点问题?管好银行,说不容易也不容易。不然,“银行家”这头衔咋会这么值钱呢?

太多的欺诈和风险听的多了看的多了之后,我会觉得,纯粹吃瓜,意思不大。银行是管理风险的专家,不妨看看连银行都躲不过的坑,咱们自己怎么躲过去。

信用增强

我同学在宇宙行做过风控,他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好多年前拿过一个抵押物——海边整整几十公顷的土地。后来发现啊,这块地退潮的时候有,涨潮的时候就没了。

你说坑不坑!

搞金融的都懂“尽调”一词。没成想尽调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潮汐的时间。

随着金融创新,各种创新的信用增强工具都出来了。抵押物是为了解决银行不给你借钱的问题。你自己的信用不够,没有还款能力,抵押物给你增强了信用。所以,对骗子来讲,削尖脑袋找到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或者信用增强工具就异常关键。

这几年出风险不少的是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是信用增强,用的是支付应收账款的人的信用。去年的一个大瓜,承兴用京东的应收账款,去好几家机构借钱。给它借钱的看重的是京东的信用,没想到当中有伪造的京东的应收账款合同,连京东的办公室都可能是假的。所以,很多风控严格的机构,做这些业务,一定要公司的法人代表亲自录像验证。

善良的人永远想不出骗子用什么手段骗人。

信用增强这招不只是骗银行。拉大鼓扯大旗,叫领导站台的商界忽悠,叫经济学家站台的P2P,用的都是这个套路。

设计违约

啥叫设计违约?做这事的时候,就没想着履约,就是准备要违约的。所做的所有努力和设计,都是为了不还钱还能金蝉脱壳。

典型的是做高房地产评估价。比如,有人找三线城市的城商行,拿上海的商业楼房做抵押贷款。直觉上,上海的房价10万块一平,每平米评估到5万块不夸张吧?外地的风控人员来上海兜一圈,觉得5万块不贵啊,老家都卖2万块。

事实上,上海的商业和办公价格差别很大,市场价只能卖两万一平的办公楼不在少数。评估评到5万,贷出来的款比本金还多。到时候把房子给银行,贷款不还,就金蝉脱壳了。

为了干这事,一开始就用虚假身份或者借用别人的身份证,以防止被列入失信名单。法院判决也不影响,自己依然逍遥快活。

前几年发生过一家新三板公司的董事长快递辞职信,就此消失的事情。这个董事长把手上的股票都高价质押给了一个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借了钱给他。董事长心想,我这股票在市场上怎么都卖不到借的那些钱,还不如股票给你,钱我拿走。等于高价把股票卖给了这个投资机构。

这个套路的核心是对约定(投资和借贷关系)的本质要评估清楚。如果你对约定的核心价值出现了误判,那就只能认栽。在上面新三板的案例中,既然你认了他的条款,那你在做这笔生意的时候,一定是认为这个抵押物到时候可以按照你认可的价值变现的。除非,有下面这种情况。

「内鬼」

2017年浦发银行爆出窝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了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事情爆出来后,最终导致浦发银行计提几十亿资产减值损失,不良贷款率上升到2%以上。这700多亿的违规授信,到底会损失几百亿,至今似乎还不知道。

令人震惊的是,在银行最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下,分行造假造出零不良率,而总行居然没有发现其中的蹊跷。浦发成都分行连续4年被四川银监局评为内控监管“优秀”。因为业绩优秀,浦发成都分行员工收入高福利好的口碑也在成都金融圈出了名。

家贼难防,因为家贼懂得规则,知道怎么逃避。不怕流氓横,就怕流氓懂规矩。

违规销售

关于原油宝事件,如果中行的风险披露到位,跟投资者说过了产品可能倒亏钱,中行还需要赔钱给投资者吗?

我没有调查,但我猜测,不管是中行还是哪个银行,应该不会对投资人披露这么万年不遇的事情。甚至于,产品设计人员、风控人员从没想过有油价变负的那一天。这事发生前,说油价变负,会被当成疯子拖出去。

如果产品合同中把这些风险都写了,但是销售人员没有和客户说,也没有让客户看,那就是中行的责任了。另外一种情况,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和客户说,客户虽然没有看,但客户签署了“我已阅读产品风险提示并知晓所有的风险”。这个责任是该客户承担还是银行承担?说不清的一笔糊涂官司。

话说回来,倒追客户欠款,并非新鲜事。

2009年年初,由于投资一款叫股票累积期权(KODA)的私人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多位内地富豪被星展银行起诉至香港和北京的法院,要求还清几千万到上亿元欠款。KODA产品在2008年金融危机股市暴跌后“恶名远播”。因为KODA的最后一个字母A代表的是英文单词Accumulator,它的英文谐音和“I kill you later”(晚点杀死你)很像。

但凡投资亏钱的官司,争议的核心基本上都是银行有没有违规销售,把不合适的产品卖给了没有风险承受能力、不理解产品风险的投资者。

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也不能幸免。2009年4月,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因为一款“外汇累积期权”投资引发的巨亏而离职。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因投资花旗银行KODA亏损而被银行追讨970万港币。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每次市场巨幅波动后,裸泳的被冲上了岸。所有投资者们,白底黑字,你签过的字,你的钱,你的风险需要自己承担。没有问明白的字,不要签;没有搞明白极端风险的投资,不要做。

结语

无独有偶,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香港也踩了正儿八经的大雷。中银香港销售了“雷曼迷你债”,这种产品是由破产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发行,挂钩次贷资产的。引发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让这些投资血本无归。

雷曼迷你债券共计在香港地区销售125.7亿港元,有16家当地银行参与分销,中银香港是其中最大的。当时的投资者趁着反对贪婪的金融机构的东风,搭着占领华尔街的浪潮,在香港游行示威。争端一直到2011年才了结,16家银行同意向客户回购产品,投资者可获相当于最初投资额85%-96.5%的款项。

历史只是在重演。

银行不是万能,碰到极端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也只能自认能力不足。毕竟,个人投资人和银行不在一个风控水平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弱势群体。

干金融不容易,干银行很累,但你本就是赚风险控制的钱的,擦干泪,不要怪吃瓜群众们愤怒。

至少吧,银行的利润那么多,在这么多金融机构里面,大家还是觉得你最令人放心。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