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1家3代13位教师:传承教育是家风万王之王3什么职业好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11-11 14:30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的职业历久弥新,有的职业日新月异。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变的是社会需求,更是奉献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齐鲁网·闪电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执•业》,听不同岗位上的普通人讲述时代发展。

执业·教育篇

一家三代 十三位教师

济南“教师之家”见证教育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中国成立70年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未停歇,落到这三尺讲台上,便是教师的一份责任。

在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任教的殷瑾瑾老师,一家三代有13位教师,从上世纪50年代起陆续投入教育事业,他们使用的教学工具,从粉笔黑板到触屏投影,也见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殷瑾瑾一家3代人13位教师合影)

50年代:一根粉笔一块黑板

殷瑾瑾的外公张睦强是1932年生人,中专毕业后就去了现阳谷县一所小学当老师:“那时候老师学历普遍不高,有的连初中没毕业就当老师。”

那个年代,全国人口5.4亿人,文盲率高达80%,小学实际入学率不足20%。而高校在校生只有11.7万,毕业生2.1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当时的学校是采用“包班制”,一位老师要负责班里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我们班的体育、音乐、美术都是我教。” 张睦强告诉记者。

那时教师紧缺,教学硬件更是匮乏,能有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已经算是条件优越,教室里没有椅子,学生们只能自带板凳,课桌简陋,张睦强就带领年龄普遍偏大的学生们一起烧榆树叶,熬成浆后厚厚地糊在桌面上,既美观又能保证桌子不凉。

“现在的条件能变成这样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我们那时候都没想到现在的教育资源能这么丰富。” 张睦强忆往昔不禁动容,面对殷瑾瑾和表姐等孙辈,更是谆谆教诲:“你们现在就要全心全意在教育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你应有的贡献。”

(殷瑾瑾和表姐妹,五朵金花都是教师)

80年代:手刻印版印制教辅材料

殷瑾瑾的父亲殷会芳198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彼时的学校里还实行着“包班制”,殷会芳就在班级里担任起语文和数学老师的职务。“后来去大学进修之后,我就去初中承担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 这一教,就是到现在。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殷会芳对教学工具的变迁与发展有更多感慨。生物学需要画很多图例,殷会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布置作业、出试卷,都得靠他们自己:“最早用手刻的钢板和蜡纸刻印版,然后刻了就自己和油墨推着印刷,学生一写全是黑的油墨。而现在有了速印机和扫描机,我们真是从一穷二白的教学环境,走到现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

虽然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为殷会芳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殷会芳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千禧年后,电脑等工具开始运用到教学里,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要学习使用这些工具。当时还算是年轻,所以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适应了。”

(殷瑾瑾三舅妈和学生合影)

新的时代:触屏投影 平板电脑的辅助教学

2005年殷瑾瑾参加工作的时候,计算机、互联网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计算机备课也渐渐成为老师们的日常操作:“我们学校要求教龄短的年轻教师手写教案,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但是教龄在6年以上的教师,就没有硬性要求了。”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殷瑾瑾的教案早就变成了电子版,原本承载了全部教学内容的课本,也渐渐成为幻灯片的配角。而现在,平板电脑、网络教学平台,更是一步步登上教学舞台。

“现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对于我们查找教学资料大有裨益,这也有利于我们在课堂上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不过现在手机和网络这么方便,孩子们知道的也多了,这也增加了我们的教学难度。”殷瑾瑾坦言,现如今即便是对孩子们进行说服教育,也要看他们看的综艺,追他们追的明星,这样才能切中要害,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三观。

2009年,殷瑾瑾带的第一批小学生毕业了,有一位学生从那之后的每一年,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给殷瑾瑾发来节日祝福,而这也给了殷瑾瑾前行的动力:“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原来看到外公的学生们每逢节日都会致以祝福,现在我也收到了这样的祝福,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家风,我一定会把我们家的教育事业传承下去。”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