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他们的研究方向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占据主导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3-14 10:02

3月12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返回上海。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2018年11月2日,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元德整理行囊,从武汉出发前往上海,他搭乘的“雪龙号”离开上海外海码头,航向地球最南端的大洋和陆地,赴南极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任务,开启为期131天的科考征程。考察队由来自80余家单位的351人组成,这些人里既有新面孔,也有杨元德这样年轻的“老南极”。

从我国第一次踏上两极的征程,到如今对两极的探索日渐成熟,武汉人注入了不少力量。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和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武汉共有146人、241人次到达过南北极。(注:人数,人的总数;人次,若干次人数的总和,包括重复出现的人在内的总人数。本文只统计中国派出的34次南极科学考察和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伍,学校等其它单位自行组织的科学考察等活动暂不纳入统计范围。)

1

武汉大学派出“百人军团”到达极地

个人到达极地最高次数为14次

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以来,武汉大学参与了中国的历次南极科学考察和多次北极科考,共派出96人(171人次),是我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时间最早、次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远远超过武汉其他单位。

武汉到达南北极主要人员所在单位

武汉大学到南北极参加科考的人员,主要来自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该中心是1991年成立的极地测绘专业研究机构,承担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测绘保障和极地测绘遥感信息科学研究工作。

 

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多次到访南北极科考人员统计

许多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走出的研究人员,都不止一次到达南北极进行科考任务。其中,艾松涛以14次的数量成为前往南北极次数最多的个人,鄂栋臣、彭方紧随其后,他们都有过9次及9次以上去往南北极的经历。

2

仅有5%的女性出征极地

60后成南北极科考主力

曾到过南北极的146位武汉人中,共有139位男性,占据了95%的比例。女性有7人,仅占据了5%的比例。2000年,被称为“极地上的一朵红梅”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周春霞,成为湖北省第一位参加南极科考的女性,她也是武汉唯一去过地球两极的女性。

武汉参加两级科考人员性别占比统计

在前往南北极的武汉科考人员中,60后占比最大,我国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分别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批60后们作为开拓者,在极地探索未知并扎根于此,推动了中国科考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他们是南北极科考的“领头人”。

近一成的“90后”也逐渐加入南北极的征程,以14人的数量占据了9.59%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了地球的两端,但他们主要参加大学生竞赛、调研等活动。

 

武汉参加两级科考人员出生年份统计(注:有4人的出生年月不详,故不参与年龄层的分析统计。)

3

测绘科学与技术是主要研究方向

后勤人员让极地“楚菜飘香”

据统计,占82.99%的武汉人到南北极主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还有12.03%的人员到负责南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参与大学生竞赛等方面活动。

武汉到访两极人员工作内容占比

武汉派出200人次到达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他们的研究方向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占据主导,生物学、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科学多点开花。其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物理学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武汉相关科考单位的研究方向密不可分。

武汉人在南北极科考研究方向统计

不久前刚刚逝世的鄂栋臣教授被誉为“中国南极测绘之父”,是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先后建立了大地测量基准、地理信息系统,借助学校的测绘、大地测量学等学科优势,参与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建设工作,为我国两极科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勤是保障科考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这其中,武汉商学院的后勤人员与极地渊源颇深,从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开始,该校烹饪学院每年都派出师生前往南极,至今,学院先后有14名师生、18人次接力服务我国南极科考,负责餐饮管理工作,让极地“楚菜飘香”。

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南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20个世纪80年代,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近四十年过去了,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再次载誉而归,考察队建成南极首个雪下工程,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发现获取古老冰芯新区域,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历次的北极科考中,我国也陆续开展北极航道环境综合调查,获取了海洋化学、气候变化等宝贵数据。

曾有一位极地专家这样总结道:30多年来,中国南极科考的最大成就,就是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成就。”在这片让人魂牵梦萦的白色大陆上,武汉的科考人员留下了数不尽的艰辛,也收获了数不尽的成绩与动人故事。

鄂栋臣曾说,“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的后半生都献给了极地。”这些抵达南北极的武汉人们风雪无阻,即便面临着类似碰撞冰山这样意想不到的挑战,他们依然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对科研的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中国极地上刻画出了最美的画卷。

资料来源: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统计原则:

1.中国第1次至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第1次至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学校等其它单位自行组织的科学考察等活动暂不纳入统计范围。

2.人数,人的总数;人次,若干次人数的总和,包括重复出现的人在内的总人数。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