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记区“三八红旗手”、上虞博物馆原馆长高宝萍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6-08 21:46

(原标题:——记区“三八红旗手”、上虞博物馆原馆长高宝萍)

高宝萍与文物打交道,是半路出家,在此之前,她曾在四川乐山老家做会计。

从数据到文物,高宝萍坦言,跨度不是一般大。在文管所和博物馆的18年间,她碰到了全国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运河文物遗产调查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些普查工作浩繁琐细,往往动辄就是四五年。不过,对高宝萍来说,这恰是一个个弥足珍贵的提升机会。她边学边做,亲手写下了一个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的故事。

文物保护,原来是半份户外工作

1999年,高宝萍初入文管所,在她想象中,这应该是一份文文静静,伴青灯古佛的工作。但不久后,她就发现,事实远非如此,尤其是全国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的启动,让她恍然大悟:文物保护,原来还是半份户外工作。期间高宝萍负责遗产点登记,事后一统计,吓了她一跳,由其指导登记的遗产点居然超过700处。

“文管所女多男少,女人就当男人用。” 高宝萍笑着说,当时所里唯一的现代交通工具是一辆三轮摩托,普查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他们就靠着这辆摩托走乡入村,跑遍了整个上虞。车到不了的地方,就用脚走,寒冬酷暑,跋山涉水,不敢丝毫懈怠。“搞测绘,做记录,基础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准确再准确。” 高宝萍当时做的是记录工作,每下一笔,都要经得起推敲,无愧于后世。

高宝萍说,文物普查还治好了她怕蛇虫的毛病。有一回爬上罗岩山,她环顾四周,草木繁杂厚实,找不到一处可以下脚的地方。就见走在前面的一位男同事一脚下去,才露出一截大腿, 她一咬牙,也硬着头皮跟上去。

与时间赛跑,抢救濒危文物

“现在只要看到有文物被破坏的事情,心就疼。” 高宝萍说,与文物打交道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产生感情,投入感情。

记者了解到,高宝萍在文管所任职期间,牵头完成了省级文保单位“九狮桥”“同兴里”“王充墓”等大型维修整治项目的一系列工作,还落实担负起永元秀塔、曹娥庙避雷设施安装,朱娥庙、天香楼遗址抢修工程的立项施工等工作,总计完成文物维修面积超万余平方米,文物建筑修缮大为改观,基本消除了濒危状况。

偏居章镇魏家庄的太廉堂抢救工作曾一度牵动着高宝萍的心。2004年,正值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宅基地改造,有一天,文管所接到一个电话,请他们对一处祠堂进行价值评估,“如果有价值,就留下保护,没价值,就当危房拆了。”高宝萍一听,心里着急,连忙放下手头工作跑去魏家庄。这一次现场勘察,让她喜忧参半:祠堂用料考究、构建精美,体量高大、构架完整,实属难得,但因年久失修,梁架明显歪斜走闪、梁枋构件霉烂蛀朽,门窗缺失,亟待维修整治。此后,高宝萍反复跑魏家庄,很快起草了一份对太廉堂的价值评估和保护意见。让她宽慰的是,太廉堂最终保住了。当太廉堂进入修缮阶段时,为了更好地担起现场监管、业务指导工作,高宝萍更是三天两头往这跑。

配好“身份证”,让文物活起来

2011年底,高宝萍的工作转到了博物馆,不久后,又遇到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她的工作,就是牵头承担起对上虞区域内所有国有单位所藏文物的“家底清点”。除了文管所和博物馆,还有多少家国有单位?高宝萍告诉记者,摸排规模是590家,最后通过实地走访确定为6家。

这还只是第一步,对汇总后的近两万件文物制作“身份证”又是一项大工程。“有一段时间,我们基本上天天加班,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容不得差错。”据高宝萍介绍,文物“身份证”既包括名称、年代、质地、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况、特征等文字资料,也要留下文物正面、底部、四面及细节等图片资料。据了解,这项普查工作从启动到结束,前后总共花了近四年时间。

如何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这也是高宝萍在任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认为,文物和人一样,也需要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互通有无,才有生机。期间,高宝萍主持文物遴选,积极参加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策划的沿海七省市“海上丝绸之路”联展活动和一系列各省市的青瓷展览活动,进一步彰显了上虞青瓷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博物馆也热衷自主策划,先后组织策划了以“感受青瓷艺术魅力,唱响多彩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越窑青瓷生活厅专题展和首届“上虞青”现代国际陶瓷艺术展等,均引起强烈反响。

(原标题:——记区“三八红旗手”、上虞博物馆原馆长高宝萍)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