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热点频道 > 军事要闻 >

我军首款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引领军事卫勤开启新时代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6-20 09:05

我军首款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引领军事卫勤开启新时代

在前不久的一次演习中,军医对“勇士”进行伤情诊断。

打仗无非两件事:一是打胜仗,二是少伤亡。据相关机构统计,二战时期战场伤员死亡率为19.1%,有的参战国则更高。进入21世纪,一些军事强国靠着研发辅助官兵日常战创伤救治训练的模拟人,使战伤死亡率降低到9.4%。如今,我军也有了这样一款功能更齐全、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模拟人。攻关团队给它起了个贴切又霸气的名字——勇士。

“勇士”不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与真人有着同样的呼吸、心跳、血压、脉搏。80种战伤伤情模块、300余类战伤案例,基本覆盖了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所有战创伤。它抗摔打,全身强化的关节经得起拖拽和搬运,完全是一位铁打的硬汉、钢铁的兵;它英勇无畏,潮湿、震动、电磁干扰等各种恶劣战场环境下均可使用,参与救护演练的官兵亲切地称它为甘于牺牲的“过命兄弟”。

“勇士”诞生至今,先后18次参加全军系列演习,助力我军参加俄罗斯国际“军医接力”竞赛获男团第一;培训官兵近6万人次,单兵战救技能优秀率、团队协作救治优秀率分别提升30%、50%。这款模拟人的诞生,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军战伤救治训练的传统模式,以提升救治率为核心,推动军事卫勤实现新跨越。

不比不知道的“跨代鸿沟”

——摆脱“抬担架、包伤口”的传统战伤救治模式刻不容缓

2013年,原第四军医大学35岁的副教授张杰应邀出访外军。在外军某训练基地,一场“战场战伤救治小组行动”课目演示紧张进行,救护小组前出救援,战场环境设置逼真。

突然,一个“伤员”被炸飞到离张杰不到半米远的地方。“伤员”发出求救的惨叫,身体在不断发抖,被“炸断”的大腿血肉模糊、白骨暴露,动脉血喷涌而出。

此时,一组卫生兵迅速前出,将“伤员”拖运到一个掩体后侧,迅速实施止血、髓腔内注射器输液、气管插管通气等一系列救治措施。

张杰心里清楚,这只是一次演示,不可能用真人示范,但眼前的这个“假人”不仅皮肤、长相酷似真人,还能说会动,让她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好几步。

看到张杰的动作,外军军官走上前向她解释:“别担心,这只是我们研发的战创伤仿真模拟人,是个机器人伤员。”

缓过神来的张杰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不断追问着模拟人的有关细节。不到两小时的参观,她已经把这个“人”了解得差不多:这是一款国际上最新型的战创伤模拟人,能真实模拟伤员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用于开展战创伤救治训练;目前,许多北约国家军队都已装备战创伤模拟人,用于完成80%以上的战救技能训练和卫勤培训任务。

更让张杰震撼的是,一份外军权威资料显示,依托这款模拟人辅助日常训练,某外军官兵战伤死亡率已从二战时期的19.1%降到海湾战争时期的9.4%。这意味着,每100名伤员中,可以减少10人死亡。

越深入了解,张杰受到的刺激越大。回想起我军这些年的战创伤救治训练,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模拟训练器材,始终摆脱不了“搭帐篷、抬担架、包伤口”的救治模式。那一刻,张杰的心中升腾起一股强烈的紧迫感。

回国后,张杰连夜整理出访资料,马不停蹄地敲开了校领导的办公室。没想到的是,当她刚开口汇报,校领导就已知其来意,直奔主题与她谈起了关于模拟人的下一步规划。其实,高度关注我军战创伤救治训练的校领导,对模拟人技术和作用已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校党委的安排下,张杰走上讲台作报告,为全校官兵详细介绍出访的感受和战创伤模拟人的性能。报告会结束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争分夺秒把这款模拟人搞出来!

一种信念引领一支团队

——“让中国军队未来战场少伤亡”的使命,催促攻关团队奋力奔跑

然而,现实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起初,学校想从国外采购一批这样的模拟人。可是,由于外军出口限制和高价压制,高昂的费用首先就在学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还有的说,现在教学科研任务这么重,上边又没有要求,何必自找麻烦……

对于不同的声音,校党委“一班人”态度坚决:“发展战创伤模拟人,将给我军战创伤救治训练水平带来质的飞跃。打仗无非两件事:打胜仗和少伤亡。这是军医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久后,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近千万元,才从友好国家买回来6个初级型模拟人。但是,当投入训练使用后,他们又发现新的问题:买来的模拟人是非智能化生理驱动的,所有的病例只能按照既定模式运行,不能准确反映伤情与整体生理状态的联动改变,所设置的伤情模块也不完全符合我军的训练要求……

无奈之下,他们萌发了“自主研发”的想法。可拆开其中一个模拟人后大家又傻了眼:里边全是各种芯片和集成的传感器,从零开始再造一个智能化的模拟人,学校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紧接着,他们跑遍全国各地找合作团队,好不容易找到专门从事模拟人技术的某科研单位,给出的答复也只有六成把握。

“六成把握也要干。”大家只有一个共同信念:“事关战场,事关战友的生命,再难也要把它搞出来!”

2014年8月,两家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攻关团队,制订了时间表,明确了责任人,一切紧锣密鼓有序展开。

然而,困难还远不止这些。虽然有校党委做后盾,但张杰作为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吃苦最多、感受也最深。由于两家单位相隔千里,为了对接需求和方案,张杰常常是早上5点多赶第一趟航班前往,晚上10点多坐最晚一班飞机赶回。几年间,课题组成员累计往返数百次。

其实,真正让张杰感到难的,并非身体上的疲惫,而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跨专业难。英国皇家科学院曾撰文指出,医学模拟人生理驱动建模比一般数模的复杂性要高出多个等级。张杰是放射医学专业的专家、全亚洲仅有的两名“居里夫人奖”获得者之一。她和她的攻关团队,尽管都是个顶个的精兵强将,但面对如此高精尖的难题,他们都必须跨专业从头学习野战外科、急诊医学、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近10个专业。

跨领域难。弹片伤、地雷伤、枪弹伤等战创伤各不相同,单单搞清楚一种,他们就要拜访军、医、工、研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反复调研,进行上百次的试验。

跨团队难。两家团队各有诉求,意见不一,大家常常看到,张杰为了课题能和合作团队争得面红耳赤……

同事们评价说,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弱女子,干起事来比男人还爷们儿。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