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文化频道 >

近现代中国绘画:中西文化的博弈和融合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1-01-24 17:21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两种文化之间:近现代中国绘画》

方闻 著

赵佳 译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年12月

定价:100.00元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画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东西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身份与价值的跨文化讨论影响了中国画的延续或变革。创作时代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此时期的中国画研究甚少,但方闻先生迎难而上,以近现代中国画作为个人中国书画史研究的尾篇。本书实现了方闻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心得的一次适时总结。

作者简介

方闻(1930—2018)

方闻,1930年生于上海,海内外著名的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学者。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席(主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艺术考古博士研究培养项目,为美国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1971-2000年,方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构建了西方品质最精、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中国艺术品百科全书式收藏,影响深远。著有《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心印》《超越再现:8-14世纪的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两种文化之间》和《艺术即历史》等专著。

本书围绕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的中国画展开,是我个人中国书画史研究的尾篇。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知名专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曾表示,对这一课题作此类综述为时尚早,故而我在撰稿时也颇感惶恐。但结果表明,本书实现了对我个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心得的一次适时总结。20世纪40年代,我曾师从沪上书法名家李健,之后的赴美留学经历为本人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方闻,2000年12月

安思远的收藏涵盖立轴、手卷、册页和扇面等多种形制的中国传统纸本笔墨作品。这批藏品是由安思远在已故庞耐(Alice Boney)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旧藏的一批齐白石绘画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反映了西方对该主题领域的首次全面观照,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现代中国书画的良机。

菲利普·德·蒙特贝洛

Philippe de Montebello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

图书目录

艺术即历史(代自序) 方闻

前言 菲利普·德·蒙特贝洛

鸣谢 方闻

序 言 东西方的交汇

第一章 沪粤两地的画家

第二章 西化派

第三章 传统三大家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国画

后记 关于中国艺术与历史的思考

图版说明

精彩选摘

再现性绘画的两种传统

人们或许会以为,在经历了逾一个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之后,中国的视觉艺术对西方技法的吸纳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但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史却表明,由于中国画家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在诸多方面与西方相去甚远,因此他们在试图践习西方视觉语汇时会遭遇到巨大的文化和心理障碍,结果也就自然对艺术方法上的任何重大变化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研究中国的近现代绘画有助于了解当时世界上跨文化影响的复杂性。针对中国艺术的比较性研究必然会涉及到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这类广义的二元概念。当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西方文化及其随之而来的军事实力和技术革新时,他们便用“中外”这一复合词来形容中西两种文化的对立。中国人所讲的“西方”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类似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所认为的,“不变”的中国是存在于“世界史之外”的永恒的“他者”。这种“中外”之别也突出地表现在当时中国画家的风格之中。然而,正如翻译外国文学一样,吸纳另一种文化的风格绝不是单纯的转换行为。通过考量近现代中国画家的生平和作品,我们不仅发现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论辩议题,还揭示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现象:即当众多中国艺术家正纷纷趋于欧洲写实主义时,欧洲艺术却在反其道而行之。从本质上讲,徐悲鸿的西方写实主义是学院式的,因此也是精英且保守的;而传统派画家齐白石(1864—1957)、张大千(1899—1983)的作品尽管是从中国传统中来,但其实际的风格和内容却是平民且现代的。

何为20世纪中国画之“现代”?

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画中,何为“现代”?有人将现代性等同于中国艺术的西化,而另一些人则试图从中国绘画史中探寻到早期现代性元素。

西方关于20世纪中国绘画的学术研究始于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1959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艺术》(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973年,他又推出了《东西方艺术的交汇》(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一书。而他在1996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则最具实用性,该书将艺术置于当时中国动荡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探究其发展。根据苏立文的看法,中国画的现代化就意味着西化。依照中国艺术院校国立与西式的两大官方分类,苏立文回顾了中国艺术西化的历程并将其与传统绘画的复兴进行了比照。

近来,又有万青屴提倡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观点与保罗·柯恩(Paul Cohen)在1984年《在中国发现历史》(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一书中的看法一致。后者描述了三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西方冲击—中国响应式、传统—现代式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式。万青屴主张,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必须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并将其置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而不能从西方现代艺术和理论的角度来加以判定,且还应从广义人文的角度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当受到清初考据学启发后的晚清书家开始对碑学书风进行考古式研究时,他们采取了一种明显“现代”的立场将古代书法的发展视为了一种历史现象。与复兴早期书风,并将其作为一种连贯鲜活之传统的苏轼和赵孟頫不同,清末民初的金石派艺术家们则认为考古发现的古代书法与当下世界是脱离了历史关联的。这其中隐含着一种假设,即包括“西化派”在内的20世纪中国艺术改革者也抱持着这种看法。李可染(1907—1989)、石鲁(1919—1982)等人在界定其各自艺术的“现代性”时,始终不懈地探求着碑体的表现力。与此同时,由于古代中国画的模拟写实主义至唐宋已臻其极,因此20世纪追摹唐宋画风的后人便自视为复兴中国画写实风格的现代主义者。这种观念也正是临摹、再创唐宋画风的张大千免受责难的原因所在。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199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方闻先生的《心印》(李维琨译),这是方闻专著在国内的首次出版,在国内学界引起极大反响。时隔二十年后的201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方闻先生的信任和支持下,启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出版项目。方闻先生著作等身,不遗余力地在西方世界著书立说,研究和弘扬中国艺术和文化。中文版全编的出版,方先生尤其重视与期待。2016年至今,我们陆续出版了《夏山图》《心印》《中国艺术史九讲》《宋元绘画》《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两种文化之间:近现代中国绘画》六种专著。

艺术史家方闻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对于整个美国普林斯顿学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进程而言,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专著。该书通过四个章节,分析了8世纪至18世纪中国山水画视觉语言与构图的发展变化。方闻通过标定一些中国画史上带有纪念碑性意义的重要经典作品,如燕文贵《溪山楼观》、范宽《溪山行旅》、许道宁《渔父图》、郭熙《早春图》和李唐《万壑松风》等;和因这些重要经典作品发展出的“形式序列”(即风格演化派生的作品)与“直接传承经典画作风格的作品”,如传李成《晴峦萧寺》、传郭熙《溪山秋霁》、燕文贵风格的《溪风图》、燕文贵风格的《江帆山市》、范宽风格的扇面山水以及宋人《溪山无尽》图等——通过描述每一件“物质”的“线”、“面”、“画面”,以建立中国山水画史的视觉转换机制之结构分析。同时,方闻将中国绘画中“空间”问题视为一个佳例,用来解答如何借由研究非西方的视觉资料,找到一套跟得上时代的现代分析及诠释工具,以使不同的艺术史拥有共享的视野这个问题。

本书收录艺术史家方闻分别在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府所做的讲演录九篇。九篇讲座各有不同主题,但事实讲的却是同一个“故事”。成功使中国艺术史在美国一流大学扎根并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方闻教授,始终抱定他的艺术史普遍性观念:“确信中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

《心印》一书从研讨中国山水画建立语汇开步,用“视觉造型结构分析”来描述唐宋山水画家,逐步处理模拟三维空间幻视的过程。全书集中体现了作者以“视觉造型结构分析”为基本思路,来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断代定位与艺术风格分析,由此可以见到比较详细的实际运作及其结论。同时,作者又密切联系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由浅入深,博引旁征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等思潮中寻绎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依据。因此,这部著作所呈现的,已不单是某种研究方法的演示,而是一部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的中国书画发展简史。

宋元之际呈现了中国绘画史上最精彩的篇章。方闻先生的《宋元绘画》,借由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王季迁先生旧藏绘画作品,将那个时代的精彩与纷呈展现在读者面前。方闻先生以独到而敏锐的视角和高妙流畅的文笔将绘画的视觉语言转化为文字。通过一个个不同的艺术史小“故事”,汇聚成宋元之变的大“故事”,从小现大,呈现了中国艺术史从北宋、南宋的“状物形”(写实)到元代艺术家的“表吾意”(自我表现)的转变历程。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在1999年盛大举办了“The Embodied Image: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特展,方闻先生的这篇《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是展览图录中的两篇导论之一,内容今天读来仍然极具价值。方先生书法史研究的特点、成就与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点:积极为书法史寻求一系列年代与作者确定的作品、重视传统书论并以实际书法例子阐释其义、为书法风格分析建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强调书法抒发个人情志的功能及角色、建立历史论述架构、东西传统的比较与沟通。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