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文化频道 >

浙江上虞教体局局长:借力乡土文化强壮农村教育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5-20 15:15

  上虞市以乡土文化作为入手点开展园区实验,把6个学区分别确定为6个特色教育实验园区。

  正是由于园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激发了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加快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借力乡土文化强壮农村教育

  ■章兆钧

  长期以来,基础薄弱学校的发展,始终困扰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导致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基础薄弱农村学校普遍出现发展不快、质量不优、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尴尬局面。不少有门路、有条件的学生纷纷外流,给当地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以为,乡土文化是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资源和有效抓手。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吸纳并内化乡土文化,教育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根植乡土文化,让教育更具生命力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记录着一个个奋斗者的自励、一个个有为者的自警。浸淫其间,莫不让人为之动容,并奋起直追。

  上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王充、谢安、竺可桢、胡愈之、经叔平、谢晋等一大批英才俊杰,创造了灿烂的乡土文化。虞舜、曹娥分别被列为男女二十四孝之首,孝德、乡贤文化非常丰厚,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好教材。近几年,上虞市创新思路,利用乡土文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搞园区实验,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特色发展。

  我们以乡土文化作为有效抓手和入手点,大胆开展了园区实验,把6个学区分别确定为6个特色教育实验园区。由于各学区所在地都有相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背景,因而都不同程度具有各自的教育优势、特色和传统。这些特色教育实验园区包括:以气象学家竺可桢、科普先驱杜亚泉等乡贤人文资源为依托的东关科普教育实验园区,探索科普教育特色;以盖北葡萄、二都杨梅、小越花卉、海涂水产等农产品重要基地为依托的小越农科教育实验园区,形成农科教育特色;以城区示范性、实验性学校为依托的百官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区,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及实施途径;以省级艺术特色学校——崧厦中学为龙头的崧厦艺术教育实验园区,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实践;以丰富的山区资源为依托的章镇劳技教育实验园区,建立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劳技教育基地;以四明山革命老区、老县城的深厚历史和人文积淀为依托的丰惠传统教育实验园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正是由于每个园区都有一个明确的素质教育主题特色元素,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园区内的所有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特色的实践和研究,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行园区联动、多向拓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激发了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加快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挖掘乡土文化,让教育更具竞争力

  乡土文化里有“黄金”,将之作为教育资源,就要花大力气研究开发,从而为教育的特色发展注入活力。

  我们引导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从抓特色项目入手,使项目连点成线、连线成体,把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系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地对学校的办学实践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扩展渗透特色意识,围绕特色调整管理制度,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创新课堂教学等,让师生完成对特色文化的认同、放大、增值,从而实现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我市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校史资源、乡贤资源中的教育元素,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进行教育开发和特色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评比特色社团和特色项目学校,命名特色学校,结集出版了《舜水长流》、《谢安家世》、《上虞乡贤》、《孝德教材》、《根雕》等散发着浓郁“乡味”的校本教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不少农村学校结合实际开展教育,逐步形成了本校的教育特色。如我市最边远的一所完小——清潭小学,多年来根据山区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带领学生上山找材料,一起学根雕,开展德育、劳技、美术一体化教育的尝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学习根雕的过程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特色兴教、特色强校已成为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本地,童话、根雕、孝德、感恩、民族体育、围垦精神教育等特色人皆熟知,全市教育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勃勃生机。农村学校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竞争力而敢与城区学校一竞高低。

  弘扬乡土文化,让教育更具感召力

  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是弘扬乡土文化的前提。经验告诉我们,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精华,也要有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新;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也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

  农村学校往往设施简陋,环境苍白,缺乏教育氛围,吸引不了学生。弘扬乡土文化,倡导“乡土文化进校园”,恰恰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我们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如,以竺可桢、夏丏尊、陈鹤琴、杜亚泉、金近等名人乡贤的名字命名学校,在校园内悬挂乡贤画像、乡贤题词,组织学生制作乡贤书签;校园内建有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建立徐懋庸、竺可桢、经叔平等事迹陈列馆或纪念室,不少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也为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假期里,“万名学生进社区”实践中,学生们搜寻乡贤事迹,阅读乡土书籍;“走近虞籍乡贤”活动,组织学生赴京、沪、宁、穗等地,追寻乡贤足迹,整理乡贤事迹,交流学习体会,让学生亲历亲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围墙内的事情,而是已延伸到每个家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

  (作者系浙江省上虞市教体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19日第5版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